第一届印度尼西亚马塔兰大学交换生项目精彩回顾
光与影交相辉映、形与神相得益彰,当印尼的传统舞蹈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还有中国伙伴富有感情的翻译。6月20日下午,在上饶师范学院的体育馆内,一场精心策划的汇报演出正在上演,表演者是来自马塔兰大学的交换生和他们的中国伙伴们。经过为期十天的交流活动,马塔兰大学一行被上饶师范学院的热情接待所感染,被上饶独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更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深深震撼。
这是自去年与印度尼西亚马塔兰大学洽谈合作交流事宜以来,第一届马塔兰大学短期交换生来我校交流。在此之前,两校校领导互访,进行了隆重的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和马塔兰大学“汉语中心”的揭牌仪式。2024年2月,我校选派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陈吕、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教师鲍瑜赴马塔兰大学“汉语中心”开展中文教学。
6月11日至6月21日期间,我校作为马塔兰大学交流团的接待方,不仅为每个印尼学生安排了一名陪同学生,让他们一进学校就有宾至如归之感,还准备了舞龙、武术、傣族舞蹈、古筝、书法学习,体验中医文化、中国茶道,参观鹅湖学院、灵山、葛仙山、婺源,参观学习江西汉氏联合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上饶宇瞳学校,观看体育学院汇报演出,音乐舞蹈学院毕业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这篇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在中国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下,印尼学生听得入了神。文化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翟朋对那天的课堂效果很满意。“这些交流生们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他们虽然不能准确地理解那些词的意思,但我看到了他们眼睛中流露的那种向往与期待。中国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
果不其然,交流生朱丹迪不仅很快就把神话故事复述了出来,而且阐述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中国古代这位盘古很勇敢、坚强、聪明。他有着坚持不懈,永于牺牲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朱丹迪非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错落有致的鹅湖书院、古色古香的梦里老家让他流连忘返。“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会带着家人再回到这里,追忆我在中国的经历。”
“我们国家也喝茶,但大部分茶叶来自中国,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中国传统茶艺。”印尼交流生安娜说。在轻柔的音乐下,在袅袅的茶香中,在选修茶文化课程同学的陪同下,交流生亲自体验了泡茶的全过程,并品尝了自己泡出的茶。“温茶,投茶,润茶,冲茶,倒茶,分茶。”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教师、茶艺爱好者汪逸为交流生们讲述泡茶的过程,并一一演示。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沁人心脾的茶香正在推杯换盏间不停游走。安娜说:“泡茶的过程真有意思,像是在对待一件艺术品,很神奇,我很喜欢这个过程。”
在充满浓浓笔墨书香的书法教室里,我校师生向马塔兰大学一行介绍了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特点,并带领大家挥墨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篆书的遒劲、行书的奔放和楷书的秀逸中,交换生们沉浸式体验了中国书法的意蕴与乐趣。在音乐教室里,我校学生再度以弦为桥、以琴会友,带领交流团伙伴们走进了古筝的艺术世界。通过同学们生动的讲解与演示,小伙伴们纷纷尝试弹拨琴弦,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韵中真切体会到了古琴文化的精妙与厚重,领略到了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博大精深。
亚齐德是个运动达人,喜欢游泳,在印度尼西亚参加过许多比赛。在中国武术体验课上,经过体育学院教师的一番指导,很快就打得像模像样了。通过几天来与中国同龄人的交流,亚齐德发现,大家的相似之处远大于差异。“我们都对学习感兴趣,在学校都很努力。从表面上看,印中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国家,但相互了解后就会发现,我们在很多方面其实特别相似。”在游览婺源的时候,亚齐德的中国伙伴赖文昌买了一个写有纪念品书签送给他,这让亚齐德特别开心,两人越聊越投机。赖文昌说,“我喜欢舞龙、篮球,但这些项目亚齐德没怎么接触过,我极力向他推荐,现在他也开始关注了。”
“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婺源以其如诗如画的水乡韵味给交换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盛夏来临,古徽州特有的江南风韵更加浓厚,山水徽建马头墙,无处不透着隐匿,归隐之感。步入清华朴园,交换生们在朴园庄主的带领讲解下,近距离触摸中国婺源乡村的美丽画卷,直观了解传统木制建筑、榫卯结构的竹下书院、文昌阁等,一座座充满古典韵味,大气磅礴的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的徽州园林,令交换生们惊叹不已!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体验江南水乡,感受中国魅力。
在交流期间,马塔兰大学的师生们不仅在校内学习体验了相关课程,还前往校外多地打卡留念。他们品尝了当地美食,学会了用手机扫码支付。一个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上饶城,让这些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印尼孩子眼界大开,真正实现了在短时间内提高汉语水平,亲近上饶、认识中国。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